2012年10月16日 星期二

經濟全球化對中國是弊多利?


經濟全球化對中國是弊多利?

概念
說明 / 解釋
例子
機遇 ()
國際分工
比較優勢
因中國的勞動及土地成本低, 勞工法規不完善
ð  作為製造業/代工的優勢
富士康作為iPhone的工序外判企業

開拓國際市場
因中國製造業有低成本及高生產力之優勢, 使價格具競爭性
ð  中國成為世界工廠
各種中國製產品例如玩具, 白色家電
引進技術, 資金, 管理經驗
加快現代化建設
外資/合營/本土企業引入資金以擴大規模,
為提升管理質素, 引入技術並作人才培訓
ð  提升企業競爭力, 引入現代化技術及管理
中外合營汽車企業如日產東風, 廣洲本田
金融企業如平安保險引入匯豐控股作策略性股東以提升企業管理
經濟結構優化及升級
國家累積資金, 財富, 人才和技術, 把經濟結構從低技術/低增值/高耗能/高污染轉型至高增值/高科技/第三產業之經濟模式
十二五規劃有利零售百貨, 內需行業
科技企業如騰訊, 聯想
挑戰 ()
西方發達國家意志和國際組織利益
國際組織之成員及話語權由西方國家聾斷, 組織規則也以西方國家利益為依歸

反駁: 中國以其對世界經濟影響力日大, 更積極參與國際組織, 與西方國家搏奕, 以其財政實力增強影響力, 話語權及決定權
世貿對中國稀土資源之裁決
外國反對中國公司進行海外併購, 例如美國阻礙中海油併購加拿大氣油公司, 阻礙中國新能源企業投資於美國本土之風力發電場
歐洲國家以反傾銷之名對中國光伏企業實施反傾銷稅
西方之經濟優勢
西方之科技優勢
跨國企業具競爭優勢, 有良好品牌, 產品產素

反駁: 歐美經濟及市場衰落, 中國市場變得更為重要. 中國龐大之市場及政策的伕助可支持本土企業之狀大


十二五規劃訂定扶持高科技, 高增值之行業
跨國企業: 蘋果, 麥當勞, 各歐洲時裝名牌, 電子科技企業
中國具競爭力之企業有電訊設備企業如中興通訊
電腦製造商聯想已成為全球第二大
家電下鄉政策有利企業如創維, TCL多媒體等
中國在電能汽車電池之研發, 再生能源的投資與西方比較已有過之而無不及

2012年10月3日 星期三

經濟全球化的利弊


政府
l 發展中國家政府財政收入(稅收)增加; 引入外來資金, 技術, 改善基建等建設.
l 跨國或區域性組織共同協商解決經濟發展問題, 並促進貿易自由化, 改善貿易不平衡狀況 (如歐盟, 東盟, G20)
發展中國家為吸引外來投資, 對跨國企業作出讓步, 在經濟政策上的失去主導和掌控能力 (例如寬鬆勞工保障條例)
企業
l 跨國企業運用各國不同優勢進行國際分工, 及以全球生產線以減低生產成本. 透過市場全球化提升利潤
l 發展中國家從外來投資獲取資金, 技術及管理上的支援, 改善企業管治及競爭力 (例如中國的金融業引入外來的策略性投資者)
本土中小企業面對更激烈之競爭, 相關產業及工作機會易被摧毀
投資者
資金和市場自由化帶來環球投資機會, 投資者更輕易投資不同市場獲取利潤




l  環球資金流動更易更迅速, 資產價格更為波動, 投資風險增加
l  金融一體化使各國市場相互倚賴性增加, 一國市場會影響全球市場, 投資風險上升 (例如金融海嘯, 歐債危機)
消費者
環球消費者可享價格低廉的產品及服務 (例如全球享用中國製造之廉價產品)
環球消費者容易享受高質素之產品及服務 (例如iPhone)
跨國企業的壟斷市場, 消費者選擇降低 (例如連鎖食店, 油商)
勞工
國際分工及全球生產線提供大量就業機會 => 收入增加
已發展國家之高技術勞工在環球勞工市場中有競爭優勢有較高收入 (例如金融地產高科技行業)

l  已發展國家之低技術勞工職位被發展中國家所取代, 競爭更激烈, 失業率上升 (例如美國的汽車業, 製造業)
農民
已發展國家對農民提供大量補貼, 再加上技術上之優勢, 在環球市場有極高競爭力 (例如美國農業)
發展中國家面對已發展國家之配額, 關稅, 加上對市場資訊缺乏, 缺乏競爭力及議價能力, 農民被剝削. (例如南美及非洲之棉花和咖啡豆農民)



經濟
方面
l 生產成本降低, 產品價格下降, 改善環保通貨膨脹水平
l 貿易全球化(減低關稅等壁壘), 創造財富
l 各國發揮特有之優勢並在國際中實現優勢互補, 從而促進環球經濟增長
l 激烈的國際競爭會刺激新技術的研發與開發, 使科技成果在世界範圍內更快轉化為生產力, 刺激全球經濟增長
-  發展中國家積極開展對外貿易和對外投資對促進經濟增長、減少貧困是非常有利的。中國和印度就是成功的例子。
l  全球財富不平均, 已發展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差距擴大. 在已發展國家或發展中國家內之貧富懸殊情況也不斷惡化 (例美國金融業與一般國民之收入差距, 發展中國家企業家與勞工之差距)
社會
方面
政府稅收之提升用於改善各層面, 如醫療, 教育, 福利等, 以提升國民的生活質素.
l  已發展國家因全球化流失大量低技術職位, 導致失業率上升. 而貧富懸殊問題也產生各種社會問題.
l  發展中國家同樣面對貧富懸殊所產生各樣的社會問題, 而社會保障的缺乏更使有關問題更為惡化
政治
方面
已發展國家在政治上在全球有高度影響力, 在環球經濟政策上有極大話語權 (例如G7, 美國之金融霸權等)

環境
方面
已發展國家將高耗能, 高污染之行業轉移至發展中國家, 改善本土環境質素
發展中國家為吸引跨國企業投資及改善經濟往往忽視環境保護, 造成嚴重之環境污染, 未能實驗可持續的發展

2012年6月19日 星期二

下學期議題工作紙12


1a. 資料一提到「鄉鎮企業有助農民向小康致富的道路」,試參考以上資料並就你所知,從鄉鎮企業為農村帶來的轉變解釋筆者為何會有此看法。(10分)

         根據資料一,筆者認為「鄉鎮企業有助農民走向小康致富的道路」主要有以下原因:
         首先,鄉鎮企業能幫助農民投向其他產業,增加他們就業的機會,解決在中國「三農問題」之中,農民的失業及低收入問題。現時農民大都是以自耕自足為主,雖然一部分的農作物可以運送及出口至其他地區及國家售賣,然而其農作物的格價往往被商人買方壓低,由於政府對農民這些商業活動缺乏完善的保障及監管制度,因而農民的收獲往往不足以維持生計。此外,由於中國不少耕地因為長時間使用而導致生產量連年下降,不少農民因而失業
         若果農村能發展鄉鎮企業後,將可為農民提供其他更多的出路,改革開放以後,農村鄉鎮企業的發展使農民除了在農業之外,可以投入第二及第三產業,建立多元而平衡的生產模式,增加了收入途徑,有助紓緩農民因低收入及失業而導致的經濟困難,農民因而能逐步擺脫貧困,步入小康
另一方面,鄉鎮企業亦可以吸納農村現時剩餘的生產力,令失業的農村居民能獲得致富的機會
        中國的農村最突出的問題是人多地少、人增地減,而當中最可行的解決方法就是發展農村的非農業性產業,自改革開放農村設立鄉鎮企業以後,鄉鎮企業的從業人員一直持續上升,不少農民均轉而任職於這些鄉鎮企業以作為生計,不但可以吸納農村剩餘的勞動力,更可增加農民的就業機會,有助農民走向小康致富之路


1b. 你認為鄉鎮企業的設立在多大程度上能夠幫助中國農民脫貧?試參考以上資料並就你所知加以說明。(10分)
-              評分準則:
準則及比重
分數
1. 界定
1
2. 概念
1
4. 多角度
2
5. 回答問題 (無離題)
1
6. 說明 (解說角度/論點)
1
7. 組織 (界定, 內容, 結論)
1
8. 比重/字數
1
9. 例子 (洽當引用例子)
1
12. 正反立論
1
3. 理論
+ 1

        鄉鎮企業在很大的程度上能幫助中國農民脫貧,不但有助增加農民的就業機會,同時亦可以增加他們的收入。
        在農村建立鄉鎮企業最大的效果是使農民的收入增加,有穩定的收入來源。農業向來的生產方式是「聽天由命」,天氣的轉變與農民的收成有非常直接的關係,因此農民的收入向來都是非常不穩定。依賴農作物作為收入的唯一來源不但使農民不能擺脫貧窮,遇着失收的日子,農民的生活更會因為沒有收入而變得百上加斤。鄉鎮企業使農民得以從事收入較為穩定的第二及第三產業,進行商品經濟及發展小型企業,能成功改變農民收入不穩定的狀態。在1987年,鄉鎮企業已為農村的第二及第三產業貢獻了3472億元總產值,相當於農業產值的115%,到了2007年,其生產總值更佔全國總產值的28.52%,成為了支撐農村的重要經濟支柱,成功增加了農民的發展機會。
        鄉鎮企業同時亦對農村的農業發展有正面作用,鄉鎮企業的設立能提供大量的剩餘資金予農業進行生產,有助提升農作物的產量。從19782007年的30年間,鄉鎮企業用於支持農業的資金達到4102元,顯著改善了農業生產和農業技術裝備。農民的生活水平因而獲得提升,令農民也有條件步入小康。
        當然,單單設立鄉鎮企業實在不足以幫助中國農民脫貧,還需要有其他方面的配合,例如中國政府除了重視城鄉之間的經濟差距外,更要改善國內人民教育水平的差距農民的教育水平較低,往往窒礙了國家第二及第三產業的發展,由於缺乏相關的技能和知識,農民往往難以轉型,甚或只能從事一些低下的職位。因此,在發展鄉鎮企業的同時,中國政府不能忽視教育政策措施的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