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19日 星期二

下學期議題工作紙12


1a. 資料一提到「鄉鎮企業有助農民向小康致富的道路」,試參考以上資料並就你所知,從鄉鎮企業為農村帶來的轉變解釋筆者為何會有此看法。(10分)

         根據資料一,筆者認為「鄉鎮企業有助農民走向小康致富的道路」主要有以下原因:
         首先,鄉鎮企業能幫助農民投向其他產業,增加他們就業的機會,解決在中國「三農問題」之中,農民的失業及低收入問題。現時農民大都是以自耕自足為主,雖然一部分的農作物可以運送及出口至其他地區及國家售賣,然而其農作物的格價往往被商人買方壓低,由於政府對農民這些商業活動缺乏完善的保障及監管制度,因而農民的收獲往往不足以維持生計。此外,由於中國不少耕地因為長時間使用而導致生產量連年下降,不少農民因而失業
         若果農村能發展鄉鎮企業後,將可為農民提供其他更多的出路,改革開放以後,農村鄉鎮企業的發展使農民除了在農業之外,可以投入第二及第三產業,建立多元而平衡的生產模式,增加了收入途徑,有助紓緩農民因低收入及失業而導致的經濟困難,農民因而能逐步擺脫貧困,步入小康
另一方面,鄉鎮企業亦可以吸納農村現時剩餘的生產力,令失業的農村居民能獲得致富的機會
        中國的農村最突出的問題是人多地少、人增地減,而當中最可行的解決方法就是發展農村的非農業性產業,自改革開放農村設立鄉鎮企業以後,鄉鎮企業的從業人員一直持續上升,不少農民均轉而任職於這些鄉鎮企業以作為生計,不但可以吸納農村剩餘的勞動力,更可增加農民的就業機會,有助農民走向小康致富之路


1b. 你認為鄉鎮企業的設立在多大程度上能夠幫助中國農民脫貧?試參考以上資料並就你所知加以說明。(10分)
-              評分準則:
準則及比重
分數
1. 界定
1
2. 概念
1
4. 多角度
2
5. 回答問題 (無離題)
1
6. 說明 (解說角度/論點)
1
7. 組織 (界定, 內容, 結論)
1
8. 比重/字數
1
9. 例子 (洽當引用例子)
1
12. 正反立論
1
3. 理論
+ 1

        鄉鎮企業在很大的程度上能幫助中國農民脫貧,不但有助增加農民的就業機會,同時亦可以增加他們的收入。
        在農村建立鄉鎮企業最大的效果是使農民的收入增加,有穩定的收入來源。農業向來的生產方式是「聽天由命」,天氣的轉變與農民的收成有非常直接的關係,因此農民的收入向來都是非常不穩定。依賴農作物作為收入的唯一來源不但使農民不能擺脫貧窮,遇着失收的日子,農民的生活更會因為沒有收入而變得百上加斤。鄉鎮企業使農民得以從事收入較為穩定的第二及第三產業,進行商品經濟及發展小型企業,能成功改變農民收入不穩定的狀態。在1987年,鄉鎮企業已為農村的第二及第三產業貢獻了3472億元總產值,相當於農業產值的115%,到了2007年,其生產總值更佔全國總產值的28.52%,成為了支撐農村的重要經濟支柱,成功增加了農民的發展機會。
        鄉鎮企業同時亦對農村的農業發展有正面作用,鄉鎮企業的設立能提供大量的剩餘資金予農業進行生產,有助提升農作物的產量。從19782007年的30年間,鄉鎮企業用於支持農業的資金達到4102元,顯著改善了農業生產和農業技術裝備。農民的生活水平因而獲得提升,令農民也有條件步入小康。
        當然,單單設立鄉鎮企業實在不足以幫助中國農民脫貧,還需要有其他方面的配合,例如中國政府除了重視城鄉之間的經濟差距外,更要改善國內人民教育水平的差距農民的教育水平較低,往往窒礙了國家第二及第三產業的發展,由於缺乏相關的技能和知識,農民往往難以轉型,甚或只能從事一些低下的職位。因此,在發展鄉鎮企業的同時,中國政府不能忽視教育政策措施的配合。

下學期議題工作紙11


1a. 參考資料一及就你所知為什麼不少知名跨國企業也選擇以深圳作為開拓中國市場業務的一個重要據點?(10分)

        不少知名跨國企業也選擇以深圳作為業務據點,原因如下:
        首先,從以上資料得知,在1978年中國實行門戶開放政策以後,深圳成為了中國最早開放的經濟特區之一。這些經濟特區是中國率先試行市場經濟的地區,因此為了使區內的經濟更形蓬勃,中國政府提供了土地、稅務等優惠以吸引外商到中國投資。
        此外,深圳既是中國的經濟特區,為了吸引外商投資,政府傾向分配較多的資源予這些地區以促進其發展,例如在這些地區建設較為完善的交通網絡、展覽場地等,這些投資建設均促進了深圳的發展,成為了該區吸引外商投資的一大優勢。在改革開放前,中國的對外貿易一直發展停滯,是一個尚未開發的市場;改革開放後,深圳擁有經濟特區的優勢,成為了西方各國的營商熱點,不少外商在當地投資,亦是因為該地是在中國開展貿易的橋頭堡。
        最後,深圳適宜的地理環境亦有利外國進行貿易。深圳位處於中國東南面的沿海地區,有利外國企業透過航運出口商品;其次,深圳亦鄰近國際金融中心香港香港的發展較中國為快,技術等水平亦較高,能為中國提供經濟發展所需要的人才,兩地結合的優勢遂吸引了外商在深圳當地建立投資據點。


1b. 有人說:「經濟特區的設立與中國經濟突飛猛進有密切關係」,你在多大程度上同意他的說法?試綜合以上資料並就你所知,表達你的意見。(10分)
-              評分準則:
準則及比重
分數
1. 界定
1
2. 概念
1
4. 多角度
2
5. 回答問題 (無離題)
1
6. 說明 (解說角度/論點)
1
7. 組織 (界定, 內容, 結論)
1
8. 比重/字數
1
9. 例子 (洽當引用例子)
1
12. 正反立論
1
3. 理論
+ 1

        很大的程度上同意「經濟特區的設立與中國經濟突飛猛進有密切關係」。
        首先,設立經濟特區標誌着中國正式由社會主義經濟轉為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對內自由貿易,對外開放市場,令中國經濟起飛。中國建國後一直奉行社會主義經濟政策,對外貿易封閉,對內國家控制生產,為了使中國經濟能夠發展,在鄧小平提倡下,全國各個經濟特區被設立,成為中國在社會主義體系下實行市場經濟的試驗場,在減低全國推行經濟改革風險的同時,亦令國家經濟起飛。事實上,從現在深圳及其他幾個經濟特區的經驗可知能深化中國經濟改革的果效,擴大中國的對外貿易並從中與外國經濟體系接軌
        另外,經濟特區的另一個重要作用是可以作為中國對外開放及溝通的「窗口」。在1949年建國後,中國對外與西方各國的關係並不緊密,然而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趨勢下,中國有需要重新建立與西方各國的友好關係。經濟特區的設立便提供了這樣的一個「窗口」,使外國人得以透過這些地區重新認識中國,瞭解中國現時工商業發展的情況,從而更積極及有信心在中國的經濟特區以至其他地區作出長遠的投資計劃
        總括來說,中國的經濟特區的設立除了造就國家經濟起飛外,亦有助吸引其他國家到中國投資,為中國與西方建立友好的貿易關係及加入全球金融及經濟體系打好基礎,令中國經濟在後期能取得長足發展。

下學期議題工作紙9


1a. 參考以上資料及就你所知,試分析香港學生的國民身分認同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8分)

        香港學生的國民身分認同會受到下列因素的影響:
        第一,國情教育:自1997回歸後,特區政府積極推動國情教育,以增強學生的國民身分認同。2001年,政府在中小學推行教育改革時,就已提議將國民身分認同列為學校德育及公民教育課程的其中一種價值觀及態度,透過將國情教育納入正規課程,中小學生將可有系統地增進國民身分認同。2004年,香港政府更成立了國情教育中心,教師可以在該中心尋找支援,製作與國情教育相關的教案,並與該中心合作,籌辦各類認識中國的交流活動。由此可見,香港的教育政策一方面令學生有系統地接受國情教育,另一方面亦為國情教育提供教學支援和資源
        第二,國家盛事:中國參與國際盛事,亦會影響香港學生的國民身分認同。例如2008年北京舉辦奧運,特區政府作出積極配合,由政府官員帶領3,000多名師生參與「動感之都迎奧運」活動。藉參與和見證祖國舉辦國際盛事,香港學生可從中體認國力的強大,從而為國家感到驕傲,有助建立國民身分認同。
        第三,國家經濟發展:為了慶祝內地推行改革開放30周年,香港教師中心與其他本地組織合作推行「支援教師開展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國情教育活動計劃」,讓本地中小學教師瞭解改革開放30年以來內地社會的變化,從而提升國民教育的內容素質。透過認識國家的經濟發展,學生將可瞭解現時中國的社會、經濟繁榮狀況,為國家的經濟成就增加民族自豪感。因此,國家經濟發展對香港學生建立國民身分認同有正面作用。


1b. 你認為國情教育在多大程度上有助香港學生的國民身分認同?試參考以上資料及就你所知,加以解釋。(12分)
-              評分準則:
準則及比重
分數
1. 界定
1
2. 概念
1
4. 多角度
2
5. 回答問題 (無離題)
1
6. 說明 (解說角度/論點)
1
7. 組織 (界定, 內容, 結論)
1
8. 比重/字數
1
9. 例子 (洽當引用例子)
1
12. 正反立論
1
3. 理論
+ 1

        我認為國情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有助提升香港學生的國民身分認同,原因如下:
        現時香港的國情教育甚為豐富和完備,在很大程度上提升香港學生的國民身分認同。在課程方面,與國情教育有關的知識已被列入小學及中學的正規課程,例如小學常識課程須學習國旗、國歌及內地主要城市,中學通識課程須探討中國改革開放的歷程等。中小學生在正規課程中已逐漸建立對祖國的認知;而在非正規的教育活動中,特區政府亦積極鼓勵中小學在國慶等重要日子在校內升國旗,以及舉辦國情問答比賽等活動,藉以提升學生的國民身分認同。
        此外,香港的國情教育亦能適時配合國家大事,舉辦活動以提升學生的國民身分認同。例如2008年北京奧運,特區政府透過中小學參與傳聖火、組織學生往北京觀賞奧運等,讓香港學生親歷國家大事,藉以提升國民身分認同。又如2008年神舟七號升空後,特區政府特別邀請航天員訪港,與香港學生真情對話,有助學生認識國家航天事業的卓越成就,以中國人的身分為榮。這些國情教育活動能有效地提升國民身分認同。
        不過,香港國情教育的內容比較單向,仍不夠全面,只向學生展示中國國力強大及正面的形象,卻沒有介紹內地社會問題和國家的不足。這可能令部分學生以為國情教育「報喜不報憂」,只是中央及香港政府用作政治宣傳的手段,因而抗拒國情教育活動,令國情教育難以達致預期的成效,對香港學生的國民身分認同帶來負面的影響
        總括而言,香港國情教育是有助香港學生的國民身分認同的,唯推行時仍需注意避免太單各或形式刻板的宣傳活動,這才能有效達至預期效果。

下學期議題工作紙8


1a. 根據上述資料,試說明在四川大地震後香港人身分認同轉變。(4分)

        四川大地震後香港人身分認同的轉變有:
        根據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的調查,四川大地震後香港人對「中國人」的身分認同大幅提高,由地震前的37.4%上升至55.9%增幅達18.5%。另有99.2%受訪者表示關注四川大地震,85%受訪者表示已捐款援助同胞,反映出香港人的民族感情高漲,主動透過關注及捐款,承擔「中國人」身分,支援受災同胞。


1b. 承上題,你認為香港人的身分認同為何出現上述轉變?試加以解釋。(6分)

        香港人的身分認同出現上述轉變的原因有以下各項
        首先,香港人本身在血緣上已對中國抱有特殊感情,而香港人愛國的感情,在適當的時候便會顯露出來天災事件便是具有代表性的例子之一。四川同胞在大地震中遭受苦難,喚起了香港人潛在心中的民族情感,並透過捐款賑災表達他們對國家和同胞的關注,由「認知」國民身分到「承擔」起扶助同胞的國民責任,香港人對「中國人」的身分認同因而增加。
        其次,由於中央政府在大地震中的救災表現良好,因此香港人對中央政府的支持度增加。根據資料中的民意調查,有85%受訪香港人對政府處理救災的做法表示滿意,有近90%的人滿意解放軍的救災表現。另外,地震後的救災工作亦令香港人對中央政府的信任度有所上升,反映香港人以中央政府的救災表現為榮,加強對國家的歸屬感,間接亦提高了對「中國人」的身分認同。


1c. 你認為四川大地震天災提高港人的國民身分認同會帶來何等程度的影響?試參考上述資料及就你所知,加以解釋。(10分)
-          評分準則:
準則及比重
分數
1. 界定
1
2. 概念
1
4. 多角度
2
5. 回答問題 (無離題)
1
6. 說明 (解說角度/論點)
2
7. 組織 (界定, 內容, 結論)
1
8. 比重/字數
1
9. 例子 (洽當引用例子)
1
3. 理論
+1

        我認為四川大地震等天災事件對香港人的身分認同帶來很大程度的影響原因如下:
        四川大地震等天災事件對香港人的身分認同帶來很大程度的影響,能大大增進香港人對「中國 人」的身分認同。因為天災事件的性質不同一般事件,對香港社會足以掀起整體性的影響,在國家多難之際,全面喚起香港人的民族感情,動員全民參與賑災,能夠在最大範圍上增進香港人對「中國人」的身分認同。
        在四川大地震中,絕大部分香港人均藉援助內地災民,喚起彼此在血緣上的連結。這說明了四川大地震造成的災難令人悲慟難抑,港人同體而悲,同舟共濟,踴躍救災,義賣、籌款、組織救災小組,大大增強了他們對內地的民族感情及歸屬感
        2008519日下午228分,即四川地震發生後一周,全國人民哀悼地震中的死難者,香港市民亦參與其中,全城默哀3分鐘,坊間亦有不少機構舉辦大小追思活動悼念地震中的死難者。社會各界以不同方式支援災民的過程中,香港人整體對「中國人」的身分認同大為提升。

下學期議題工作紙7


1a. 根據資料一,在電盈私有化事件中,香港政府以哪些方式回應市民的訴求?(2分)

        電盈私有化事件中,香港政府回應市民訴求的方式有:
        司法仲裁:在電盈私有化事件中,不少小股民認為私有化低價收購了他們的股票,對他們不公平,因此組成聯盟入稟法院反對私有化。高等法院上訴法庭受理市民的申訴,並作出裁決,否決電盈私有化,回應了市民的訴求。
        獨立機構調查:在法院接受小股民入稟控訴電盈私有化後,公共機構證監會介入是次仲裁,調查私有化大會選票及搜集電盈涉嫌種票的資料,令法庭掌握足夠的證據作出宣判。

]
1b. 綜合資料一、二,你認為政府在回應市民訴求時考慮了甚麼因素?(6分)

        政府回應市民訴求時考慮了以下因素
        第一,訴求的性質:政府在回應市民訴求時,須考慮訴求是否具有重要性和急切性。若果該訴求影響人數較多,則顯示其相當重要,亦有較大的急切性電訊盈科有逾千名小股民,若其私有化將影響大批小股民的利益,並引起社會強烈的爭議,令社會充滿怨氣。
        第二,公眾利益:在電盈私有化事件中,不單損害大批小股民的利益,更被視為大財團剝削小市民的不良現象。為了避免同類事件再次發生,影響公眾利益,故此法庭作出否決電盈私有化的裁決,以儆效尤。
        第三,法治原則:在電盈私有化事件中,政府在回應市民訴求時考慮了法治原則。在是次事件中,證監會調查6,000多張私有化大會的選票及搜集電盈涉嫌種票的資料,最後令法庭有足夠證據宣判否決電盈私有化。由此可見,政府在回應訴求時,亦須依法辦事,符合法治精神。


1c. 有人說:「政府在回應市民訴求時,必須以維護法治精神為前提。」你認同這說法嗎?試加以解釋。(10分)
-              評分準則:
準則及比重
分數
1. 界定
1
2. 概念
1
4. 多角度
1
5. 回答問題 (無離題)
1
6. 說明 (解說角度/論點)
1
7. 組織 (界定, 內容, 結論)
1
8. 比重/字數
1
9. 例子 (洽當引用例子)
1
11. 立場
1
12. 正反立論
1
3. 理論
+ 1

        我同意「政府在回應市民訴求時,必須以維護法治精神為前提」,但考慮法治的同時,亦要考慮其他因素[立場]
        法治是指以大多數人認同的法律管治社會,政府、公民必須依法辦事,以維持社會秩序。另一方面,法治精神亦強調對政府權力的約束,防止人民的利益遭到剝削[界定]。由此可見,法治精神是社會公平、公義的重要價值,政府亦須以身作則,在回應市民訴求時以法律為依歸,避免影響法治,打擊人民對法律制度的信心。
        然而,維護法治精神固然重要,但由於法律是由人所訂定,有時難免有所紕漏或僵化,甚至追不上時代的步伐,這樣便有可能成為侵害人民利益的法例。[正反立論]
        以電盈私有化事件為例[例子],若按照法律,其私有化只屬不光彩的行為,並不構成刑事中的欺詐行為,根本不應被否決。可是,在電盈私有化事件中可見,電盈妄顧小股民的利益,若然裁定其私有化之合法,只會惹來社會的強烈反彈,不利政府的管治。故此有學者指出,法庭的判決除了要符合法治精神外,有時亦需要考慮社會大環境及其他客觀因素,避免作出引起社會強烈反彈的判決。[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