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3日 星期三

經濟全球化的利弊


政府
l 發展中國家政府財政收入(稅收)增加; 引入外來資金, 技術, 改善基建等建設.
l 跨國或區域性組織共同協商解決經濟發展問題, 並促進貿易自由化, 改善貿易不平衡狀況 (如歐盟, 東盟, G20)
發展中國家為吸引外來投資, 對跨國企業作出讓步, 在經濟政策上的失去主導和掌控能力 (例如寬鬆勞工保障條例)
企業
l 跨國企業運用各國不同優勢進行國際分工, 及以全球生產線以減低生產成本. 透過市場全球化提升利潤
l 發展中國家從外來投資獲取資金, 技術及管理上的支援, 改善企業管治及競爭力 (例如中國的金融業引入外來的策略性投資者)
本土中小企業面對更激烈之競爭, 相關產業及工作機會易被摧毀
投資者
資金和市場自由化帶來環球投資機會, 投資者更輕易投資不同市場獲取利潤




l  環球資金流動更易更迅速, 資產價格更為波動, 投資風險增加
l  金融一體化使各國市場相互倚賴性增加, 一國市場會影響全球市場, 投資風險上升 (例如金融海嘯, 歐債危機)
消費者
環球消費者可享價格低廉的產品及服務 (例如全球享用中國製造之廉價產品)
環球消費者容易享受高質素之產品及服務 (例如iPhone)
跨國企業的壟斷市場, 消費者選擇降低 (例如連鎖食店, 油商)
勞工
國際分工及全球生產線提供大量就業機會 => 收入增加
已發展國家之高技術勞工在環球勞工市場中有競爭優勢有較高收入 (例如金融地產高科技行業)

l  已發展國家之低技術勞工職位被發展中國家所取代, 競爭更激烈, 失業率上升 (例如美國的汽車業, 製造業)
農民
已發展國家對農民提供大量補貼, 再加上技術上之優勢, 在環球市場有極高競爭力 (例如美國農業)
發展中國家面對已發展國家之配額, 關稅, 加上對市場資訊缺乏, 缺乏競爭力及議價能力, 農民被剝削. (例如南美及非洲之棉花和咖啡豆農民)



經濟
方面
l 生產成本降低, 產品價格下降, 改善環保通貨膨脹水平
l 貿易全球化(減低關稅等壁壘), 創造財富
l 各國發揮特有之優勢並在國際中實現優勢互補, 從而促進環球經濟增長
l 激烈的國際競爭會刺激新技術的研發與開發, 使科技成果在世界範圍內更快轉化為生產力, 刺激全球經濟增長
-  發展中國家積極開展對外貿易和對外投資對促進經濟增長、減少貧困是非常有利的。中國和印度就是成功的例子。
l  全球財富不平均, 已發展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差距擴大. 在已發展國家或發展中國家內之貧富懸殊情況也不斷惡化 (例美國金融業與一般國民之收入差距, 發展中國家企業家與勞工之差距)
社會
方面
政府稅收之提升用於改善各層面, 如醫療, 教育, 福利等, 以提升國民的生活質素.
l  已發展國家因全球化流失大量低技術職位, 導致失業率上升. 而貧富懸殊問題也產生各種社會問題.
l  發展中國家同樣面對貧富懸殊所產生各樣的社會問題, 而社會保障的缺乏更使有關問題更為惡化
政治
方面
已發展國家在政治上在全球有高度影響力, 在環球經濟政策上有極大話語權 (例如G7, 美國之金融霸權等)

環境
方面
已發展國家將高耗能, 高污染之行業轉移至發展中國家, 改善本土環境質素
發展中國家為吸引跨國企業投資及改善經濟往往忽視環境保護, 造成嚴重之環境污染, 未能實驗可持續的發展

3 則留言: